镍电镀标牌生产工艺流程

镍电镀标牌生产需经过基材预处理、电镀、后处理三个阶段。基材选用厚度0.8-1.2mm的铜板或锌合金板,经除油、酸洗、活化后进入电镀槽。电镀液由硫酸镍、氯化镍、硼酸组成,控制pH值4.0-4.5,温度50-55℃,电流密度2-3A/dm²,镀层厚度需达到8-12μm。后处理包括热水清洗、钝化、烘干,最终形成表面呈金属光泽的标牌成品。
电镀参数控制标准
硫酸镍浓度控制在280-320g/L,氯化镍浓度40-60g/L,硼酸浓度30-40g/L。镀液需定期检测镍离子含量,每班次补充硫酸镍1.5-2.0kg/m³。阳极采用纯镍板,阴极电流效率需保持在95%以上。镀层厚度采用X射线荧光测厚仪检测,每批次抽样不少于3件。表面硬度应达到HV200-250,盐雾试验需通过48小时无锈蚀。
常见缺陷及解决方案
镀层发黑可能由有机杂质污染引起,需用活性炭处理镀液。麻点状缺陷多因基材表面残留氧化皮,需加强酸洗工序。镀层结合力差需检查前处理是否彻底,必要时进行二次活化。厚度不均需调整阳极分布或改进挂具设计。色差问题通常与镀液温度波动有关,需配备恒温控制系统。
环保与安全控制
生产车间需配备废气处理装置,酸雾排放浓度低于0.5mg/m³。废液分类收集,镍离子含量低于0.1mg/L方可排放。操作人员需穿戴耐酸碱防护服,定期监测尿镍含量。电镀槽需设置防渗漏托盘,车间地面做防腐处理。每月进行环境噪声检测,确保不超过65分贝。
设备维护规范
整流器每月检查输出稳定性,误差不超过±5%。过滤机滤芯每季度更换,保持过滤精度5μm以下。镀槽内衬每两年全面检查,发现龟裂立即修补。温控仪表需每年校准,误差范围±1℃。行车吊具每半年进行载荷测试,安全系数不低于4倍。